2008年3月19日星期三

文字符號表徵手法與原理

一、文字符號與訊息表徵
  1. 文字與圖象是訊息表徵兩大媒介。
  2. 訊息傳播中,文字符號除被用來表徵字義外,也常被設計者視為圖形,表徵非字義的訊息。

二、字義表徵類型暨表徵手法

  1. 字義類型:
    (1) 字面義:即一般字典所列的字義。
    (2) 引申義:比喻、象徵都屬於引申義。
    (3) 啟示義:因主題內容給讀者引發的啟示。
  2. 表徵手法:在訊息傳播中,使用文字符號有別於一般正常的使用方式,以強化傳播效果的表徵手法:
    (1) 強調法:如就關鍵字詞予放大/縮小,上不同顏色或採用不同字體,或予傾斜等,均不外是在強調,吸引讀者注意此些關鍵字詞。但關鍵字詞之字義並未有所增加或變更。
「愛的世界」筆畫有給人溫暖感覺。
   (2) 圖象化法:如將字的內容屬性或部件屬性予圖象化。如將有「木」字旁的木字,寫成像樹木;「岩」字各筆畫用小石子舖成;「水」寫成水波狀;乃至將「蕭瑟」、「殘荷」的筆畫寫成相當有「蕭瑟」、「殘荷」的感覺都是。圖象化法是增加字的「意象」,並未增加字義。
   (3) Love諧音法:用作訊息表達的關鍵詞彙(通常是成語或片語),以一諧音字取代詞彙中某一同音字,表達新諧音字的意思,但又涵括有原詞彙的一些意義。此即諧音取代法。但這也只是字義取代,仍屬字義表徵。諧音方式有同語系諧音、不同語系(國語↔閩南語/客語,或國語↔英語/日語)的諧音。如賣糕點的「印象派」,此「派」即是英文pie的諧音;「食在真功夫」-阿官火鍋專家,「食」與「實」諧音,兼攝「食」與「實」之意;「魯肉飯」、「魯味」之「魯」諧音代替閩南語「滷」之意。
   (4) 義替代法:以不同語系的同義字而不是同音字相取代。如「我 星期三」,此「Love」仍應讀為「ㄞˋ」,與漢字「愛」同義;「24H便利商店」中之H,是英文「Hour」的首字簡稱,此處仍應讀為「小時」。此種表徵方式也是在吸引讀者注意。
   (5) 簡稱替代法:最常見的是商標設計,常以英文拼音起首字母,替代表徵公司全名。如
「中華電信」的Mark中,C字表中華,其餘圖像為電話和電磁波,則表電信。
日本的「鈴木」以「S」替代鈴木英文拼音「Suzuki」;

本田汽車的H代表本田的英文音譯「HONDA」。
(6) 隱射法:各種字詞猜謎格,基本都是隱射表徵字義法。圖象詩中,許多字的圖象排列,也常從字的圖象排列,隱射新的寓意。如蕭蕭引用學生的作品「溫室效應」,是以「森林木十」四字疊排組成;黃春明回應蕭蕭的遊戲詩「陰盛陽衰」/「皇帝」,以中間只一凸字,其餘四周排滿以「凹」字組成。

三、字的非字義訊息表徵
即在訊息表達中,頁面中出現的文字,除了表徵字義外,也被用來表徵其他非字義的訊息,此即所謂字的非字義訊息表徵。通常有兩種狀況:一是頁面上的字,除了表達既有的意義外,還表達非字義外的訊息。另一種是頁面的字完全被當作圖形看待,不傳遞字面的意義。有關字的非字義表徵手法有:

  1. 形義圖象化法:即將字圖象化,但仍可辨識它的字形,而又兼傳遞圖象的意含。此種表徵方式,最常見於公司的標誌,如
    味全,五個圓圈(上三下二),上下連起來是W,是味全英文的首字,五個圓圈,白色牛奶瓶,意謂生產、製造牛奶的公司;

    謝長廷的競選標誌 「台灣人民萬歲」,以英文Taiwan上面站著很多人牽手歡呼表示,而Taiwan的「i」字母更是以台灣圖形代替,明顯表示台灣。

2008年3月16日星期日

作業與評量

作業分組作業和個人作業兩種,各占50%。

各份作業除上傳網路學園外,須打印書面版一份繳給老師。

2008年3月15日星期六

訊息(message)、資訊(information)與設計

  • Fleming和Levie(1978)把訊息(message)界定為一組形式的訊號或符號(symbol),並用於認知、情感、心理動作技能,這其中將會涉及任何一個學習領域內的行為改變。
  • Grabowski(1995)把訊息的形式也解釋為訊號,且認為訊號的目的是用來刺激感官,以便能接受訊息。
    訊號與訊息是相互關聯的,但它們與資訊(information)並不相同,資訊是不連貫,訊息則是有組織連貫的。(楊美雪,2002)
  • 訊息本身並無深淺和大小之別,重點是如何將訊息組織而傳給大眾。不同傳播媒介所呈現的訊息,小至一件訊息,大至利用一組訊息所構成之節目、單元劇,甚至是一系列之節目或軟體,都可稱之為訊息。(李明芬,1996)
  • 設計:思考並實現如何把訊息傳播給大眾,是一種目標導向且有效率之科學化過程。

第一講 自我解讀圖像認知

第一講 自我解讀圖象能力認知
一、 課堂討論重點:

  1. 個人對非文字(non-verbal)圖形的認知差異比較。
  2. 個自的認知解讀模式剖析。
  3. 歸納人們解讀非文字圖形能力的可能關聯因素。
  4. 教導別人看出他測試時看不出的圖案並非易事,其困境何在。

二、 講義、參考書目:

  1. 老婦/少女圖-你第一眼看的是少女,還是老婦?
  2. 尼可拉方塊-你看的是 ,還是 ?
  3. 跳舞女郎-是左轉還是右轉?
  4. 3D圖案-你看到裡面有什麼?

三、 進行方式與時間分配:

  1. 課程概說-1小時。
  2. 觀察記錄自己的解讀圖象能力與別人的差異,並相互教導。
    (1) 觀看少女/老婦圖、尼可拉方塊、摺頁圖,並勾選自己所看到的。

觀看-5分鐘;相互教導-10分鐘;討論10分鐘,共25分鐘。
討論:
a. 比較自己與別人的差異。
b. 分析造成差異因素。
c. 怎樣才能看到原先看不到的?


(2) 觀看跳舞女郎動畫:是一直向左旋轉,或一直是向右旋轉;或偶爾會變。

觀看-5分鐘;相互教導-10分鐘;討論10分鐘,共25分鐘。
討論:
a. 比較自己與別人的差異-5分鐘。
b. 分析造成差異可能因素-10分鐘。
c. 怎樣才能迅速看到不同轉向?-15分鐘。
(3) 觀看3幅3D圖畫-你看到裡面有什麼?
觀看-10分鐘;相互教導-10分鐘;討論10分鐘,共30分鐘。
討論:
a. 比較自己與別人的差異。
b. 分析看不到的因素。
c. 分享怎樣才能看得到隱藏的圖案。

3.綜合個人解讀圖象能力討論:20分鐘。
(1) 個人解讀圖象能力差異如同解讀文字文本,都存在著差異。
(2) 個人解讀非文字圖形能力,可能與什麼有關。
(3) 自己讀圖能力與別人差異,造成差異可能跟自己XX有關。覺得自己較強、較弱的是什

麼。
(4) 同學的解讀能力,大體可分為幾種類型?
(5) 教導別人看他看不到的圖,為何不容易?

四、 預習暨作業預告

  1. 閱讀:
    (1) 徐靜嫻(2006) 走向新的識讀觀點。載於國語文領域統整課程發展:合作探究的模式。台北:學富,頁41-56。
    (2) Cazden, Courtney, Cope, Bill, Fairclough, Norman, Gee & Jim, et al. (1996) A pedagogy of multiliteracies: Designing social futures.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s, 66(1), 60-92. 文章可從ERIC下載。
  2. 提供回應:對「多元識識」範疇與內涵的看法。-下週上課前一天(3/4)下午六時前上傳網路學園。